近期,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一中高三班主任、地理老師蘭會云帶領11名畢業生騎行1800多公里研學旅行的新聞,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。一位教師的個體行為,為何會引起如此強烈社會反響。千里騎行,對教師、學生意味著什么,對于教育,又有著怎樣不同尋常的價值。此次騎行,引發了你什么樣的思考。
莫讓教育總“宅”在課堂
高三八班 郭雨菲
2019年高考后,山西朔州市朔城區一中的班主任老師蘭會云力排眾議,帶領11名畢業生騎行1800余公里的新聞引發人們踴躍熱議,眾多網友紛紛贊賞蘭老師的教育理念。我認為,應支持“蘭會云”們良好貫通學校課程與校外活動,立德樹人,莫讓教育總“宅”在課堂。
千里騎行,為尚存稚嫩的學子開拓視野,展現別樣人間天地。
由北向南,學生們領略山川河澤之美,借助實踐感受地理生態知識;長路漫漫,他們團結協作,擔當配合,并切身感受社會釋放出的善意與溫情。旅途勞頓不僅僅使孩子們”野蠻其體魄”,老師在這一特殊課堂中的言傳身教更如春風化雨般“潤澤其精神”。經過這次體力與意志的考驗,學生們收獲了真誠樂觀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,讓教育融貫生活,別總“宅”在課堂,何樂而不為?
千里騎行,給予傳統的老師家長以啟示,促其更新教育觀念。
于學生言,這可能是最好的成人禮,而對于蘭老師,卻可能是在拿職業生涯做賭注。帶學生去騎行招致大部分校領導的反對,在臨行前,校長依然放心不下。憂心孩子安全的家長嚎啕大哭,萬般難舍。但蘭會云細心負責的可貴品質與嚴謹周密的計劃制定,最終促成了這樣一次純粹性、計劃性強的騎行活動的圓滿成功。歸來時,孩子們安然無恙,收獲良多。在做足充分準備的情況下,讓教育行走在路上,又有何不可?
千里騎行,為很“宅”的中國教育上了一課,充分體現立德樹人教育觀念之價值。
應試教育中,對于學生的教育常囿于課本,忽略了對于健全人格、美好德行的培養。而蘭會云的期許,是希望通過教育,學生們能夠“成為擁有健康靈魂的個體”。旅途中,蘭會云與學生們餐風飲露,同甘共苦,引導孩子們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念、價值理念。他大膽的嘗試了一次為許多老師贊許,卻又不敢、不能、無條件實施的教育方式,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觀念,把教育延伸至校門外,良好貫通了學校課程與校外活動。他勇氣可嘉,精神可敬,為很“宅”的中國教育上了一課。
類似的校外活動由于具有復雜性和現實的安全問題,可能難以被效仿、復制,或是被列為正規教學活動,但我們依舊可以從蘭老師的教育實踐中借以啟示、反思。
國家層面,宜應弘揚立德樹人的教育觀念,構建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,推動教育延伸至課堂外。教師群體作為教育理念的直接踐行者,不單要在課堂授業解惑,更需在課后傳道育人,促進學生德才兼備,全面發展。家長作為學生的監護人,應積極更新教育觀念,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,積極支持老師組織此類活動,莫讓教育總“宅”在課堂。
“千教萬教,教人求真;千學萬學,學做真人!碧m會云老師勇于實踐,讓教育行走在路上,可欽可敬。我們由衷希望中國教育能真正融入生活,莫讓教育總“宅”在課堂,真正發揮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作用。
2019、8、25